总站 [切换站点]
热门站点
头条资讯  >  本地  >  太扎心!妈妈越操心,孩子越没出息?母爱正确打开方式到底是什么
太扎心!妈妈越操心,孩子越没出息?母爱正确打开方式到底是什么
2023年03月22日 09:55   浏览:424   来源:潮镜艺术

太扎心!妈妈越操心,孩子越没出息?母爱正确打开方式到底是什么

生活中,有这样一类妈妈。

不是在上学的路上狂奔,就是在考级的路上飞驰;

一边唠叨着孩子好好吃饭,一边催促着他们抓紧看书;

嘴里问着:作业都会吗?有人欺负你吗?身体有哪不舒服?

心里想着:孩子能不能考上名校?将来能不能找到工作?

不管家里几个娃,妈妈们总有操不完的心,总怕自己做不到位。

那对这类“拼妈”,孩子是什么感觉呢?

记得曾在网上看到一张图,引起很多人的共鸣。

内容是,听听孩子们对“拼妈”的评价吧:

“我妈真啰嗦。”

“我妈真磨叽。”

“我妈真烦人。”

……

妈妈的付出和反馈,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。

现实中,我们经常听到孩子说:

“我妈越催我学习,我越不想学,就想和她对着干。”

“为什么要考高分?最紧张成绩的是我妈,又不是我。”

“我妈总是怕这怕那,搞得我啥也不敢做,哪也不敢去。”

……

原以为,有个爱操心的妈妈,被无微不至地照顾着,是孩子们前世修来的福气。

现在看来,凡事过犹不及。

妈妈的过度操心,非但不能提升幸福度,反而像个不透气的塑料膜,罩在孩子头上,令人窒息。

更扎心的是,妈妈越操心,孩子越没出息。


养儿一百岁,长忧九十九

一期《圆桌派》上,主持人窦文涛和嘉宾们谈起#父母本能#。

他问:“父母有不爱孩子的吗?”

周轶君说:“我的观察是,父母不仅爱孩子,更多时候,是只为孩子而活。”

是啊,人类的爱向下传递,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。

这也就不难解释,一牵扯到孩子,我们总是各种担忧,总有“放心不下”。

知乎上,一位家庭教育工作者接触了不少“操心型”家长。

一位14岁男孩的妈妈说:

“我是浙大的本科生,也梦想成为职业女性,可有孩子后,总感觉把他交给谁都不放心,就做了全职妈妈。”

另一个9岁女孩的妈妈说:“有孩子后,我没睡过一个安稳觉。孩子小的时候,我担心她身体发育,上学后,又开始焦虑她的成绩和人际关系。”

还有个二胎妈妈,因为太过操心,每天假想出孩子遇到的难题,竟患上了轻度的焦虑症。

她们咨询着同一个问题:做父母后,为什么越来越活不起了?

由此看来,为孩子操碎了心,不是某个妈妈的特质,是大多数妈妈都会做的事。

对此,我自己也深有体会。

女儿出生后,我也像网友们说的,一下子变成了世界上最胆小的人。

孩子一哭,心头一紧;孩子不哭,各种猜测;

好歹熬到了女儿上学,又患上“开学综合症”,怕她吃不惯、睡不好,怕她功课跟不上、和同学闹矛盾。

毫不夸张地说,女儿发成绩前,我都紧张好几天,一到查体查视力,也总是手心里捏一把汗。

养过孩子的人都懂,小到感冒发烧,大到上学就业,孩子的一举一动 ,都扯着老母亲的心。

俗话说,养儿一百岁,长忧九十九。

天底下,没有不操心的父母;有了孩子,人就有了牵挂。

曾经以为,孩子是风筝,线在我们手中。

后来才明白,是孩子抓牢了父母的心,攥紧了我们的线。


适度操心是爱,过度操心是害

前几天,读高一的侄女向我哭诉。

她说自己15岁了,可她妈妈,也就是我嫂子,还是天天操心她这干不好,那干不对。

每天询问她在学校的琐事,尤其关注和男生的关系,还时不时向老师求证。

翻书包,查作业,偷看手机都不算什么,最让侄女受不了的,是嫂子连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要管。

“和同学逛街别喝奶茶”;“不要点外卖”;“别和那个谁玩了”……

嫂子事无巨细地干涉,侄女只觉得生活密不透气。

为了逃离,她申请住校,微信上屏蔽妈妈,有苦恼向别人倾诉,哪怕遇到麻烦,也不向家里求助。

而影响最大的,还是她的成绩。

她和我说:每天就想着怎么应付家长,哪有心思学习。

罗素在《幸福之路》中写道:

凡是做太多的父母,往往会从感情上掌控孩子,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。

付出得越多,期望就越大,而为了实现期望,父母们会不自觉地把爱变成控制。

有教育家指出,妈妈操心过多,孩子会走向两个极端。

一个是放弃独立人格,不再主动;另一个是极端叛逆,故意对抗。

适度操心是爱,过度操心有害。

孩子像树苗,在有风有雨、空气流动的开放环境中,才能生根发芽。

如果家长看得太紧,捂得太严,他便无法呼吸,更不可能自由成长。

豆瓣#妈妈#小组里,有人问:为什么在孩子那里,总是费力不讨好。

有人毫不客气地回复道:正是费力太多,才不讨好。

爱孩子是天性,对爱的克制是理性。

减少干涉,不再控制,养育这件事才能流动起来。


学会做不操心的妈妈

有位网友,给心理学家武志红留言:

“武老师,你能想象吗?像吃饭这种小事,对我来说都是酷刑。”

很小的时候,他因为挑食,总被妈妈逼着吃饭。

一日三餐吃什么都妈妈定,吃多吃少也是妈妈说了算。

就算已成年,他仍决定不了自己的饮食,哪怕在外聚餐,妈妈也是十几个电话地打。

妈妈说这是为他好,可网友自己觉得这是一种酷刑。

看完留言,武志红很心痛,他说:“这不是个例,生活中有太多人正在被母爱围剿。”

他不止一次劝诫家长:

“你们是孩子的命运,做好陪伴者、支持者、引导者,才是最应该努力的方向。”

在《自我的诞生》中,武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:

①学会放手,结束“病态共生”。

亲子关系中,病态共生,指的是父母完全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。

我们有多爱自己,就会多操心孩子。

你有没有这种经历?

小时候受过的苦,坚决不让孩子再吃,自己走过的弯路,也绝不让孩子再走。

你就像个扫雷器,提早把孩子可能遇到的阻碍清除。

这样做,虽然帮孩子避开了不少麻烦,却也剥夺了他对自我人生的体验。

无论多爱孩子,也要明白一个事实:

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应该有自己的一番历练。

学会放手,允许孩子犯错、受挫、吃苦,结束病态共生,才能各自成长。

②培养独立人格,引导孩子从混沌走向成熟。

武志红接触过一个私企老板,四十多岁的人了,还经常向母亲请示汇报。

其实,不管是“妈宝男”还是“巨婴”,都存在一个问题,就是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个人意志。

而这点,多半与父母的干涉有关。

比如孩子想学游泳,你担心不安全,让孩子改学画画;孩子想玩,你怕耽误学习,一直盯着他写作业……

要知道,只有一个人能按照自己的感觉或者需求做事,他在这件事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。

成长,是从混沌走向成熟的过程。

做父母的,要允许孩子有想法,允许他们去尝试,才能帮孩子在精神上实现独立。

③交还主动权,激活孩子内驱力。

问大家几个问题:

你能陪孩子一辈子吗?

你能准确预测他的未来吗?

你能左右外界对他的影响吗?

如果不能,就别再为孩子做太多,而是培养他的生存能力,激活他的内驱力。

孩子与同学闹矛盾了,别急着去调解,引导孩子自己处理;

一次试没考好,也别急着补课,教会孩子反思,在反思中改进;

孩子不喜欢读书,就带他多体验、多尝试,让他自己找到求知的乐趣;

教育家玛格丽特曾说:

按照孩子的发育水平,不断与孩子分离,最终让孩子的个体化自我得以诞生,是每个父母的使命。

作为妈妈,我的感触是,自己的操心,99%都没用。

我发现,对女儿的忧虑,大部分不起作用;反而是松松手,孩子看起来更有主动性。

只有让孩子独立起来,唤醒他们的内驱力,才能帮他们赢得未来。


父母与子女,是一场此消彼长的生命轮回

我们对孩子的爱绵延不绝,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,必须做到递减。

要知道,泛滥的关怀,犹如泛滥的洪水,不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,而是摧毁性的破坏力。
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
我知道,你很爱孩子,总想为他去做你能做到的任何事。

但别忘了,我们培养孩子的终极目的,是让他成长为一个完整又独立的人。

操心没有错,但别过度操心;爱孩子是本能,理性爱才是本事。

与父母们共勉。

二维码.jpg


头条号
潮镜艺术
介绍
推荐头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