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 [切换站点]
热门站点
头条资讯  >  本地  >  工夫茶,凭什么“功夫”圈粉无数?
工夫茶,凭什么“功夫”圈粉无数?
2023年04月04日 16:39   浏览:803   来源:潮镜艺术





工夫茶

杯小茶浓慢慢品
高冲低斟工夫茶




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,

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。



春日漫步在潮州牌坊街,在汕头小公园,在揭阳中山路,会发现每个档口屋檐下都不约而同摆放着一套工夫茶具,每有游人经过时,主人便会热情邀请客人落座喝茶。


惜别之余,主人还总不忘说上一句“有闲来食茶”,骤添一分温情。



潮州工夫茶艺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茶叶冲泡技艺,具有唐宋之遗风。


它不仅是潮汕人的一种民俗生活方式,也成为越来越多广东人喜欢的饮茶形式。


品茗阅读,一大乐事。@视觉中国


2008年,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堪称中国茶道的“活化石”。


去年底,我国申报的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省唯一参与申报的项目。


如今,工夫茶不仅属于中国,更属于全人类。



探源


工夫茶,烹治之法,

本诸陆羽《茶经》,而器具更为精致。

——清·俞蛟



潮汕人品茶历史可溯至宋代

工夫茶成中国茶道“活化石”


叶汉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潮州工夫茶艺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,每次采访他,都是从一杯唇齿留香的工夫茶开始。


只见他轻轻端起茶杯,闻香、啜味、审韵,动作优雅,一气呵成。


“茶不过两种姿态:浮、沉;茶人不过两种姿势:拿起、放下。茶若人生,沉时坦然,浮时淡然,拿得起也要放得下。”


叶汉钟娴熟地冲泡着工夫茶。


工夫茶艺完善于清末潮州府


叶汉钟曾考证过,潮汕人喝茶的历史,可以追溯至宋代。


在潮州市金山南麓,至今仍残留着一处宋代摩崖石刻,刻有北宋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知州王汉的《金城山诗》,其中有“茶灶香龛平”字样的诗句。


“茶灶”是烹茶煮水用的茶器,说明潮州一带在北宋以前就已经有饮茶习俗。



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在《潮州工夫茶话》一书中也曾提到,北宋元丰三年至七年(1080年-1084年)间,苏轼的好友、潮州前八贤之一的吴复古送给他一些建茶。


苏轼在《与子野书》中向他道谢:“寄惠建茗数种,皆佳绝。”


曾楚楠认为,这说明在品茗方面,潮州高士吴复古的鉴赏力起码与苏轼处在同一水平,才能赢得“皆佳绝”的赞誉。


不过,工夫茶真正兴起,则在明末清初。



叶汉钟介绍,工夫茶起源于福建北部,清代流行于福建漳州、泉州、汀州及广东潮州等地,并传到海外,完善于清末民初的潮州府。


工夫茶作为一种茶艺,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的《梦厂杂著·潮嘉风月记》:“工夫茶,烹治之法,本诸陆羽《茶经》,而器具更为精致……”


文章首次提出潮州“工夫茶”概念。


到了清末,潮州乡贤翁辉东在《潮州茶经·工夫茶》中,把“潮州工夫茶艺”做了更系统化的整理记载。

天时地利人和造就潮州工夫茶


潮州工夫茶何以能脱颖而出?


工夫茶的“工夫”,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那把紫砂壶,潮汕人称为“苏罐”。


工夫茶茶壶。通讯员洪丽纯 摄


而明代中后期的紫砂开始盛行,则宣告潮州工夫茶登上闽南粤东生活舞台的条件已然成熟。此为天时。


潮汕地区毗邻福建省,后者是历史上有名的产茶地。潮州凤凰山本身也有漫长的产茶历史,凤凰单丛茶同样驰名海内外,再加上潮汕平原河网交错,有了丰富茶叶资源和水资源,工夫茶在潮汕地区落地生根便水到渠成。


工夫茶采用“杯小茶浓”的品茶方法,是因为潮汕地区气候闷热潮湿,喝太多水对身体不利,于是潮汕地区的先民利用茶,特别是浓茶的生津功能来解渴。此为地利。


历次的人口迁入,也把中原的饮茶习俗随之带入潮州,并逐渐演变为后来的“工夫”茶俗。


叶汉钟还提到,晚清时期,潮汕地区汇聚了大批文人客商,为工夫茶的普及提供了沃土。


“最初工夫茶还是一种贵族文化,后来工夫茶在潮汕地区慢慢普及,这也是贵族平民化的一种体现。”


工夫茶还契合了潮汕人重视传统,宗族观念浓厚,人情味十足的地方特色,一家老少、三五知己围炉品茗的风尚才得以在当地应运而生。此为人和。



天时地利人和兼而有之,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生活方式。


潮汕人嗜茶有数据为证。


1996年,茶叶专家蔡泉宝在《浓浓工夫茶,悠久潮汕情——汕头茶事掠影》一文中曾写道:“80万汕头市区人,年均户吃乌龙茶12公斤,以三口一家计算,人年吃茶叶8市斤多这比英国人要多吃二成。”


可见在潮汕地区,“全民皆茶”是不争的事实。


此外,潮汕人还把茶叶叫“茶米”,将茶叶和大米相提并论,可见茶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。




寻韵

曲院春风啜茗天,竹炉榄炭手亲煎。

——清·丘逢甲



“三杯”最能品茶韵 

“高冲低斟”留茶香

首次提出“和、敬、精、乐”这一四字精神内涵的,正是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。


在他看来,日本茶道有“和、敬、清、寂”四规,工夫茶道则是“和、敬、精、乐”四趣。


叶汉钟在其《潮州工夫茶概述》一书中,引用了曾楚楠“和敬精乐”的提法,认为“和、敬、精、乐”是潮州工夫茶道的核心。



在潮州工夫茶道中,“和”是最终的精神追求,“敬”是泡茶人与饮茶人的修养体现,“精”是潮州工夫茶艺特点的综合体现,“乐”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精神享受。


去年底,我国申报的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
在此次申遗的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白皮书中,关于“潮州工夫茶艺”的部分描述包括“潮州工夫茶艺作为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蕴含了‘和、敬、精、乐’的精神内涵,具有民俗学、潮学、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。”





01
和:三人饮茶 意境刚好 


潮汕有一句俗语:“茶三酒四踢桃(游玩)二”,意为喝茶三人,喝酒四人,游玩两人最好。


在潮汕的大街小巷、家家户户门前的茶盘上都摆着三个小茶杯,暗示喝茶三人为宜,即“茶三”的含义。



“三只杯子,代表众人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叶汉钟认为,喝茶的人不宜过多,人多嘈杂,就品不到茶的神韵。


而三人饮茶,意境刚好。“三杯成品”,方能达到“和”的意境。


叶汉钟说,工夫茶是情感交流的桥梁。


家人相聚喝茶,其乐融融;邻里、亲友之间在生意上、生活上有了什么矛盾,一起喝杯工夫茶,中间人说说话,事情就解决了。


甚至有个笑话,“就算你去潮汕人家里吵架,都得先喝杯工夫茶再说”。



02
敬:三只茶杯 排成“品”字


潮州工夫茶的“敬”还融入工夫茶艺中。


曾楚楠说,一般潮汕人喝茶,有小辈敬长辈、主人让客人等规矩,因此茶座中“请请请、食食食”的谦让声不绝于耳,有时邻居听到后还以为在吃什么,过来一看原来是在喝工夫茶。


泰国正大集团副总裁、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李闻海认为,在场的客人再多,潮汕人都只摆三只茶杯,排成一个“品”字。



品,即是人品、品德。重“品”、守信用,是潮汕人的文化特性之一。大家互相“请茶”,热情谦让,此为喝茶之道。


喝茶先后的规矩,更充分体现了潮汕人的尊老敬贤、先长后幼的优良传统。




03
精:多一分太浓 少一分太淡


“精”则体现了工夫茶的精致。


在潮州话中,“工夫”是指做人做事都很细致、认真,是一种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的人生态度。


而红泥炉、砂铫、羽扇等工夫茶具,更是将工夫茶之“精”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
就连纳茶也颇有讲究,最粗的茶叶放茶壶底层,细末放中层,较粗的茶叶放到最上面,目的是使倒出的茶水中无茶渣。


每一泡茶,放入的茶叶大约占茶壶容量的七成,多一分太浓,少一分太淡。


2022年潮州工夫茶大会上,茶艺师向客商演示潮州工夫茶。(陈家源 摄)


鲁迅先生也深晓工夫茶饮法,这或与其早年曾在厦门、广州教书,且妻子许广平祖籍汕头沟南村不无关系。


他曾说过:“有好茶喝,会喝好茶,是一种清福。不过要享这清福,首先必须有工夫,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。”


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曾在《关于鲁迅三数事》中写道,鲁迅随时要喝茶,他的房间就是在三伏天也要有个火炉:这是一个炭钵,外有方形木匣,灰中放着铁三脚架,以便安放开水壶。


茶壶与潮汕人吃工夫茶所用的相仿,泡一壶茶只可供给两三个人各一杯。因此需屡次加水,不久便淡了,便得更换新茶叶。


汕头籍著名作家秦牧曾在《蔽乡茶事甲天下》一文中感慨道:“我到过全国各个大区,虽然各处人们都懂得喝茶,喜爱喝茶……但是,喝茶喝得那样认真,那样精益求精,几乎登峰造极的,照我看来,潮汕着实名列榜首而无愧。”



工夫茶的精致体现在每个细节中。


秦牧在文中说:“他们喝茶不用普通的水,而是特地去汲山上的清泉,烧开水不用木柴,而是薪炭。”


“水刚刚开时被称为‘蟹眼水’(水花涌起像蟹眼似的),冲茶要用的就是这样的开水。他们用的茶壶、茶杯都是很小巧的……”


“泡茶之前,得先用开水把茶壶、茶杯烫过,把开水倒掉之后,再放茶叶……”


“冲茶,斟茶,也都有一番讲究,叫做‘高冲低斟’。高冲,是为了把茶冲出滋味来;低斟,是为了使茶香不至逸散……”


冲一泡茶要下如此“工夫”,难怪秦牧由衷感慨:“潮汕茶道,堪称中国茶道的代表。”


工夫茶讲究“高冲低斟”。(洪丽纯 摄)


在叶汉钟看来,“精致的工夫茶冲泡程序”至关重要。


2019年,随着中国茶叶学会《潮州工夫茶艺技术规程》正式发布,潮州工夫茶艺二十一式的传习有了明确的国家标准。


工夫茶二十一式,真正诠释了潮汕人儒雅精致的生活方式。


叶汉钟边演示边说道,“工夫”二字,潮汕话中即为“周到、讲究、精致”之意。



比如潮州工夫茶冲泡过程中,有温壶烫盏的程式,意在保持茶器的温度,以免杯体、茶叶吸走茶汤的热量。


再者,因茶汤温度高,需小口吸啜品饮,更能品味到茶的香气和茶韵。


潮州有俗语:“坐书斋,哈烧茶”,“一好皇帝个阿爸,二好烧茶嘴边哈”,其中“烧茶”意为茶汤热气腾腾,指的就是这一意境。


潮州工夫茶的儒雅精致还体现在喝茶时不能一饮而尽,而要细品慢啜。


潮州工夫茶艺有“先闻寻其香、再啜觅其味”的品饮之雅。(洪丽纯 摄)


品饮时,还需要“先闻寻其香”,“再啜觅其味”,“三嗅审其韵”,一道道程式无不将潮人的儒雅精致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
好工夫还需佐以好器具。叶汉钟介绍,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不下十种,主要包括茶壶、壶承、盖瓯、茶杯、茶洗、茶盘、茶池、茶垫、水瓶与水钵、龙缸、红泥火炉、砂铫、羽扇与生火铜器等。


好工夫还需佐以好器具,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不下十种。通讯员洪丽纯 摄



04
乐:边吹拉弹唱 边啜饮几杯

潮州市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副民国时期高约1米的金漆木雕茶担,造型独特、纹饰优美。


茶担是潮州一种用木雕制作装饰的礼仪用具,闲时存放于祠堂、善堂,每逢民间举行游神赛会活动时用来挑担茶水、茶具,挑者随游行队伍巡游,起到向游行队伍人员提供茶水解渴的作用,同时,在巡游过程显示潮州金漆木雕气派,为活动增色生辉。


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潮州工夫茶无处不在的现象。


潮州市博物馆收藏的金漆木雕茶担。


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同样对这副茶担印象深刻。


“其中一个放火炉、木炭,另一个放茶具,茶叶,由专职人员挑在肩上,他们随游行队伍前行,还能边走边泡茶,且茶汤不会溢出。”


曾楚楠认为,这一奇特情景说明当时工夫茶在潮汕地区已非常普及,以及潮汕人对工夫茶的喜爱。


“在民间游神过程中,身处鞭炮轰鸣的场合,边走边吹拉弹唱的游行人员,亦不忘抽暇饮上几杯由随队进退的专职人员所烹制的工夫茶。”


潮汕人深得饮茶作乐之妙趣,随时嗜茶、以茶聚为乐的例子不胜枚举。


1957年夏,几名潮剧艺人到广州演出,夜宿二沙头,甫卸行装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夫茶具,席地而坐围炉泡起工夫茶。这一画面被潮剧“五朵金花”之一的范泽华用相机记录下来,一时成为美谈。


在曾楚楠看来,喝工夫茶既可以在“窗明几净”“小院焚香”一类的氛围,也可以不拘泥于精致的环境。


工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,又是跳出狭隘的文人圈、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。雅中有俗,俗中有雅,雅俗共赏,大俗大雅,这正是它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。


寄情


一壶好茶一壶月,满天乡愁相思夜。

梦中千里匆匆过,天涯看云飞。

——潮语歌曲



一壶好茶一壶月

万里乡情伴月回


在潮汕地区,客人来访,好友相见,都是以一壶茶来迎宾敬客。


在外人看来,潮汕人似乎只爱喝浓茶,但叶汉钟认为这是误会,工夫茶汤浓淡不在颜色,而在质感。


原来,潮州工夫茶最初选用的是来自福建的武夷茶,潮州的茶商到福建收购茶叶后,都要进行再加工。


由于武夷茶、铁观音口感较淳淡,再加上潮汕地区较潮湿,因此师傅在烘焙茶叶时一般会采用高火高温,以达到既能防潮又能提香的效果。如此一来,茶的颜色就会变深,但味并不浓。


不过,潮汕地区确实有“浓茶敬客”的民谚,并把浓茶看成是对人的礼敬。叶汉钟认为,这更多是指一种礼节。



潮汕有“新客换茶”的茶俗,即喝茶时若有新客到来,主人为表欢迎,当即换茶,不然就有“慢客”的嫌疑。


如果客人不受欢迎,主人就会故意不更换新茶叶,让茶汤越来越淡,客人只能知趣地告辞。


潮汕人把茶的浓度分为“薄”和“厚”,清淡为“薄”,浓厚为“厚”,逢人来访,以茶相待,还会客气地说一句“茶薄人情厚”,意为茶汤淡薄,但情谊深厚。


对潮汕人而言,工夫茶也许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
但对离家万里的游子来说,工夫茶更寄托着乡愁。而这乡愁也一直涌动在潮汕游子的血脉中。



2015年,叶汉钟的女儿叶青青在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读书时,有机会随茶文化巡礼团的中国茶礼队访问美国。


在费城华人养老院,叶青青向华侨老人演示潮州工夫茶艺时,一位坐着轮椅的白发奶奶眼泛泪光,她一直对邻座老人说:“以前我妈妈就是这样泡的,一样的。”


接过叶青青奉上的茶,只喝了第一口,老奶奶再也抑制不住激动,哽咽着说道:“40多年了,今天我终于又喝到我妈妈泡的味道了!”老奶奶握住叶青青的手连声道谢。


“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。”叶青青说道,人的气息是有记忆的,熟悉的气息总能唤醒相关联的记忆片段。对离乡的人来说,工夫茶已成了寄托亲情与思念的方式。


潮州市湘桥区幸福里社区内,街坊邻居围坐在一起,品工夫茶,话家常事。(陈家源 摄)


正如潮州话歌曲《一壶好茶一壶月》所唱的那样:“一壶好茶一壶月,只愿月圆勿再缺,万里乡情满腔爱,今夜伴月回。”


潮州工夫茶也随着华侨的脚步漂洋过海,成为他们与故乡之间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。


潮州载阳茶馆内,人们边喝茶边欣赏潮剧。(图@视觉中国)


传“道”


潮汕文化最风流,虹彩霞光映碧秋。

品罢工夫茶几盏,欣看珠玉满琼楼。

——老舍



申遗成功 工夫茶频频“出圈”

全球推广 年轻人乐当传播使者


“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潮汕人喝工夫茶”“工夫茶要从娃娃抓起”“汕头马拉松赛选手途中喝工夫茶”……


近年来,工夫茶频频“出圈”相关热搜更是火爆全网。


无人茶空间、共享茶舍悄然兴起


2018年汕头国际马拉松赛举行之际,选手途中喝工夫茶的图片在网上被疯传,成为该届赛事的“网红”瞬间。


有网友评论道“马拉松要跑,茶也是要喝的。”到了第二年,赛事主办方直接将“茶文化”融入赛事中,在赛道上设置工夫茶补给站。


于是,选手停下脚步品饮工夫茶的画面成了一道有趣的风景。


潮汕人无时无刻不在喝茶。尤其到了节假日,公园里、沙滩上、草地上……随处可见潮汕人冲泡工夫茶的身影,泥炉煮水、蒲扇轻摇,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惬意一刻。


市民在户外喝茶


甚至在高铁列车上,潮汕人也离不开工夫茶。


他们拿出小巧精致的旅行茶具,接来一壶开水,把座椅小桌板一放,就开始喝起了“仪式感”满满的工夫茶。


对出国留学的潮汕年轻人来说,工夫茶具、单丛茶也是行李中的“标配”。


家住潮州名邦花苑的小詹留学美国已有两年多。“基本每年都要带两三斤茶叶,看起来是不少,其实不到半个学期就喝完了,只能让家里邮寄几斤过来。”


工夫茶的“出圈”,也让旅行茶具深受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。


记者在潮州牌坊街的松发生活体验馆看到,馆内的旅行茶具区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围观询价。“今年春节期间,我们的文创产品和旅行茶具是最畅销的产品。”松发瓷器品牌负责人陈燕玲告诉记者。


在潮州市区,无人茶空间、共享茶舍等喝茶新时尚已悄然兴起。


顾客在网上下单选定房间、预约时间后,通过扫码进入茶室。


茶室环境优雅,不仅能喝茶聊天看电影,还有机器人送来茶点,全新的喝茶体验也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心。


围炉煮茶,一大乐事。


2022年5月,“国际茶日”中国主场活动和潮州工夫茶大会在潮州接连举办。潮州牌坊街上摆起了“潮·工夫茶宴”,数百人坐着竹编椅,在袅袅潮音中共饮工夫茶的场面极具震撼力。


近年来,随着潮州工夫茶艺宣传推广工作全面铺开,潮州工夫茶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。


目前,潮州共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,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,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。


潮州支持传承人“走出去”,通过录制慕课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,向全世界展示潮州茶艺的“真工夫”


叶汉钟便是“走出去”的传承人之一。作为潮州工夫茶艺和凤凰单丛制作技艺的“双料”非遗传承人,近年来他奔走于世界各地,尽其所能推广工夫茶文化,澳大利亚、意大利、韩国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


叶汉钟还走南闯北,为潮州工夫茶开创“南茶北饮”新风尚。


他告诉记者,慕名前来向他拜师学艺的人中,不乏来自北京、济南、哈尔滨等地的北方人。2018年,叶汉钟还在内蒙古“舍一茶事”客栈成立潮州工夫茶艺传习基地,如今,“就连客栈里的保洁阿姨都能泡出标准的潮州工夫茶”。


其实,叶汉钟早在2021年出版的《潮州工夫茶概述》一书中,便呼吁“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报‘中国工夫茶’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”。如今工夫茶申遗成功,叶汉钟更是深受鼓舞。

更多年轻人加入茶文化传播行列


除了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外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当工夫茶文化传播使者。


在父亲的影响下,“90后”的叶青青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潮州,从事工夫茶文化传播和培训工作。


她表示,身边的同行也有不少年轻人,他们会制作工夫茶艺的短视频并在社交平台传播。“更多年轻人的加入,也让工夫茶的传播变得更有趣。”叶青青说。


在汕头,潮汕工夫茶研究所的国家一级茶艺技师纪炜燕是一位“95后”。


茶学专业出身的她,2019年毕业后就一直从事茶艺培训工作。如今,她已在广东汕头华侨中学等学校、文化馆开设的工夫茶艺课上传道授课,并通过云端,以工夫茶等传统文化为纽带,架起中外交流的桥梁。


潮州载阳茶馆开设的茶艺课堂,同样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学习。


茶艺课堂的讲师、潮州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龙素芳表示:我会努力培养青年茶艺人才,使得这一传统技艺代代相传,继续发扬光大。


春风轻拂山头翠,采茶声声入耳来。(图@视觉中国)



点睛



“工夫茶”?

“功夫茶”?


究竟是“工夫茶”还是“功夫茶”,是“单丛茶”还是“单枞茶”?这两个问题,甚至连潮汕人都未必知道标准答案。


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在《潮州工夫茶话》一书中,曾专门对经常误用的这两组词语进行辨析。


曾楚楠认为,潮州方言中,“工”读作gāng,与功(gōng)的读音截然不同。“功夫”与“工夫”的含义也不一样,“功夫”指本领、造诣。“工夫”则指精细,以“精”为核心的潮文化体现在潮州工夫茶上,即为茶所耗的“工夫”,所以应为“工夫茶”。


是“单丛茶”还是“单枞茶”?


曾楚楠认为,“丛”字在潮州话读“层”,本意是聚集。常被人望文生义的“枞”字,在潮州话中读作“宗”。它有两个读音:读cōng,指的是常绿乔木冷杉;读zōng,指的是地名,即安徽枞阳。单丛,是凤凰茶产区对成品茶进行登记分类的专称,因采摘及加工都须逐棵(潮汕人称“丛”)单独进行而得名,故为“单丛茶”。



工夫茶“二十一式”







头条号
潮镜艺术
介绍
推荐头条